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校徽
学院现占地面积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个数据库和2个资源搜索平台,体育场馆和设施齐全。
学院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以防灾减灾类特色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初步形成了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涉及地球物理学类、仪器仪表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土木类、测绘类、地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以及金融学类等16个专业类,现有20余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技术培训等并存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
学院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和3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近几年,先后承担了各级科研、教研课题,在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城市震害预测、应急科普等领域,以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国内重大地震灾害应急与科考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在“2010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
建校三十多年来,学院秉承“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优良传统,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和谐兴校,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潜心育人,成功实现了由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大跨越、大发展。学院已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许多校友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地震台台长、地震监测预测专家或厅局级领导干部,为防震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多人获得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
学院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拥有实验室63个,校外实习基地76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余万元,其中地震监测预测实验设备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能开出一批独具防震减灾特色的实验项目。同时,学院是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节点单位,可实时享用翔实的地震监测数据。学院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种电子文献数据库、面积 13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学院300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运动场,新建的13000多平方米的体育馆、游泳馆和130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以及即将竣工的20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可为师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生活和健身条件;多次改造升级、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则促使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不断朝着科学化、信息化、高效化、绿色化的更高水平迈进。
学院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现有专职教师3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近100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职教师200余名,在防灾减灾部分学科领域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专家学者。近年来,院所台合作办学的模式不断深化,学院与中国地震局各研究所及全国地震台站对口共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聘请了地震系统5位院士为学院顾问,17位研究员、教授为学院客座教授,引进了包括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首席专家袁一凡在内的10余名专家教授在校任教。
学院立足防震减灾事业,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在不断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以科研促教学、以服务求发展,不断提高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学院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大批高水平项目,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达200余项,获多项省部级奖励;公开发表论文千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500篇,被SCI、EI等收录20余篇。《防灾科技学院学报》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遴选)刊物。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受中国地震局和教育部指派,学院先后派出4批人员进行现场救援、科学考察、灾害损失评估以及中小学房屋破坏情况考察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学院还承担了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项目等社会服务工作。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114招生网 –山东招生考试信息网,山东高考政策,山东高校推荐,山东自考成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中国网库[
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