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广告
您的位置:中国招生网首页 >> 名师指导 >> 详细信息

刘新利:坚持走好内涵特色发展之路 积极迎接新高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018/4/16 8:48:00 114招生网山东站 【 】  

 山东省济南第三中学校长 刘新利

  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影响亿万家庭的高考已走过了40余年的风雨历程。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浙江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省市率先进行改革。我省作为第二批改革试点省市,从2017级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正式向社会公布,多元化的录取方式映射出国家需要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人才,而不是像以前教育产生的千人一面,新高考是摆在所有学生和学校面前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对学生来说:相对于传统高考的一刀切,新高考强调的是全面性、多元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发展空间。同时,新高考把选择前置,对学生来说,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学生从高一就要开始考虑毕业后的方向。由于高等院校可根据自身定位、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需要自主设定选考科目,因此考生一旦选科不当,就会导致高三志愿填报时因部分院校的专业科目限制而无法正常填报。新高考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更全面。走班教学与传统的行政班教学相比组织相对松散,对学生的适应能力、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对教师来说:新高考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学习什么、跟谁学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安排为自主选择,相关学科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等将直接关系到有多少学生、甚至于有没有学生跟自己学,这对教师的教学将带来直接挑战。当选课走班逐步推开,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管理和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师师合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家校合作”的管理协作体系将应运而生,除教学外,教师还需要承担课程开发、育人导师、学生成长导师、教学班学生管理等多个角色的职能,教师除教学外,还要有发现学生兴趣特长和学科潜力的能力,以及指导学生选课和规划学习生涯的能力,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不小的挑战。当然,任何一次改革对老师来说都是机遇,很多专家就是这样冒出来的。

  3.对学校来说:新高考改革的来临意味着新一轮的洗牌,普通高中学校相对来说整体上不具有竞争优势,但在局部一般都有各自的优势,新高考大大增加了选择性,由考学生之短、学校之短变为考学生之长、学校之长,那些在学科建设等方面有局部优势的学校将获得竞争优势,大大拓展了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化发展的空间,普通高中学校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新高考实施后,选课走班如何组织,行政班与教学班如何并存,师资如何配备,综合素质评价如何保证真实可靠,家校共育如何实现等系列现实问题将考验我们学校管理者的教育智慧。新高考对学校办学条件要求更高,教学场地、实验设施及相应的学科教师配备等都是学校面临的难题。

  二、抓机遇迎挑战,促进学校内涵特色发展、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为根本,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适应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综合育人模式下改革创新的路径,以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口,聚焦发力,多点突破,推动学校内涵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有更公平、更高质量、更有温度的教育。具体来说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

  迎接新高考,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需细心规划的过程。2014年起,我校立足校情实际,制定了2015-2017、2018-2020年两个《三年发展规划》,明确了“为每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确定了“打造品学兼优品牌学校”的办学目标,实施“打造品格教育特色学校”创建计划,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合格世界公民”的育人目标。新一轮的高考综合改革,必将引发学校课程重建、学生生涯规划、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教学管理变革等一系列连锁反应,2016年,学校确定了“项目带动,整体推进”的发展策略,实施了“学校文化、品格教育、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精细化管理、智慧校园”等八大项目建设,为迎接新高考的到来提前做好了准备。

  2.优化学校课程体系,科学制定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是学校的灵魂。学校基于立德树人宗旨、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务,基于学校价值追求、文化传统和办学实际,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个性特长发展和选择考试科目需求,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方案,加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统一规划和设计,分类分层开发选修课程,构建了具有多元化、生本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课程体系,促进课程教学与学业考核、高考改革、学生终身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强与国内名校、高校的联系,借助联盟学校资源优势,提升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审议力、执行力;组织多元课程开发团队,制定《济南三中课程开发指南》,形成系列、规范、科学的校本教材;开展课程申报审核和实施监测管理,探索多元化课程实施方式,建立课程建设奖励制度,促进精品课程的产生;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实践基地、研学旅行基地,对学校课程资源聚合再造。加强特需课程的开发力度,关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深度的课程设计,开设双语国际文化课程,探索开设STEM课程、大学先修课程,让课程供给从统一批发走向个人定制。

  3.全面推行选课走班,重构教学管理体系

  实施全科全员选课走班,坚持必修分层,选修分类,体艺分项的做法,制定选课指导制度,加强走班制教学模式的研究,积极探索选课走班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具体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对选课走班教学模式从组班方式、师资安排、课表安排、学生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全方位地建立制度体系,形成新的教学规范。二是对选课走班教学的教室建设、书包橱柜、考勤系统、指示系统、查询系统、排课软件等方面构建全面高效的保障和服务系统。三是印发课程设置说明书和选课指导手册,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选课指导建议;统筹教师安排,形成学科结构性师资不足及潮汐性师资盈亏的应对规范。四是准确定位行政班和学科教学班的功能作用。建立网络云平台下的选课走班电子管理平台系统、学生日常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初步建立了包括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资源保障、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质量激励在内的教学班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五是积极推进课堂变革。探索数据驱动下的课堂教学,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构建网络条件下的新型教学、学习与教研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搭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平台,实现课堂创新,学习变革,精准教育。

  4.健全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对学生的学业、思想、生活、心理进行全方位关注;建立全员德育工作培训制度,全面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落实师生双向交流制度、教师和家长沟通制度、学生学情会商制度,完善育人导师聘任、管理和考核办法,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立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度,制定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案,开发完善学校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生涯测评系统,完善相关制度。学校建立了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组织职业讲座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逐步明确职业性向和课程选择,理性选择选考科目、层次和进度,科学制定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学校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与大学、职业院校、社会机构的合作,探索建立未来职业体验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职业生涯教育和高质量职业体验经历。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在用好省综评平台的基础上,依托校本化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采用学分制、等级制和绩点制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从道德与素养、学习与创新、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多把“尺子”,引导学生积极向善向上,追求卓越。

  5.加强统筹协调,切实保障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

  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在师资配备上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学校改革教师聘任与考核制度,合理调配师资,科学制定学科教师补充计划,鼓励引导富余学科教师转岗,加大全科教师培养力度,尝试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外聘紧缺教师并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重点培育好班主任队伍、学生发展指导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探索建立成长导向的管理评价体系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主动作为和专业自觉。二是在办学条件配备上制定标准、补缺补差。学校根据办学规模,合理配置功能教室,优化课表编排,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合理规划增量,加大资金通入,切实解决校舍场馆不足的问题。三是在智慧校园建设上系统设计、强化应用。开发教师发展性评价平台,推广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生涯伴随系统、心理健康教育测评系统、选课走班排课系统,实现各类数据伴随式收集、集成化管理和互联互通。启用考勤管理系统,推广使用校园办公、教师管理等数字化办公系统,用数据驱动教育评价与管理方式的变革,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于新高考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院校推荐
欢迎考生家长进入院校推荐查询咨询各类院校,为考生准确填报院校录取志愿作准备
>>更多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招商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站点留言 | 行业网联盟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114招生网 –山东招生考试信息网,山东高考政策,山东高校推荐,山东自考成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中国网库[ 1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