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非改不可了”的呼声并非创新之举,从多年前语文教学“误尽天下苍生”的一声吼始,及至今日对高考语文命题不足的种种批评,实际上是一脉相承。应该说,这是社会进步、改革需要的必然。但是痛快之余,我们还是要面对现实,冷静思考,回归理性。假如,果真对高考语文命题大动手术,或者回归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北大入学考模式;或者以为“语文很简单”,“作文90分,改病句10分,文言文翻译30分”;或者主张加大名句默写,“经典背诵”的分值,增加到20至30分;或者将试题答案由“标准”改为“参考”,由“划一”变成多元,就算是高考语文改革大功告成,那倒是真可以潇洒说一声“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对待历史应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常态。上世纪三十年代北大入学考模式,在七八十年前那个社会,在前辈教育家,教授眼中也许应该这样考,但放在今天,其合理性就不那么充分。若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考试作为参照,恐怕更离谱。国情不同,文化背景各异,考生思想、生活实际也不一样,参照价值几何?这是一。其二,重提1977年高考模式,尽管时空距离没有三十年代那么遥远,但毕竟也是三十余年前的陈账了,“怀旧”得有点“虚”。那个年代百废待兴,高考制度还在恢复之中,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其三,名句默写,“经典背诵”是种积累,但只是划归“识记”的部分,构不成高考的重头戏,更不能彰显选拔功能,若这样改,岂非又成了“浅层次”的考试?其四,至于对试题答案“标准化”的质疑,那是忘记了作为国家考试具有公正、公平的特性。高考不是学术讨论,不是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场所,更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够对答案作添加、删改或者是推倒重来的。假如高考试题答案仅是“参考参考”,可以执行也可以置之不理,另起炉灶,那么高考的公信力何在?选拔标准如何做到划一公正?
行文至此,想起一句哲言:存在了的东西不一定合理,只有合理的东西才能存在。语文界改革任重道远,高考语文命题工程理应不断完善,任何一种批评都要经受历史与现实的检验及筛选。因此,我们不必匆匆忙忙替自己某个主张或改革举措作证明以及过早下结论。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114招生网 –山东招生考试信息网,山东高考政策,山东高校推荐,山东自考成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中国网库[
31.25]